自3月19日唐山实行封控管理后,各类病人实行属地管理,急救中心接诊任务激增、重症病人一直持续增多,好多问题需要协调和处理,所以历经11天的核酸外采后,领导通知我返回。
前些天一直忙,从南孙庄乡转战岔河镇,每一天都急匆匆穿梭在大街小巷,无暇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用笔尖记录,今天,稍有空闲,晚饭后,整理思绪,拿起笔把脑海中思绪回放,把温暖感人的片段稍加整理,以作纪念和回忆。
“南孙庄记忆”
初入热土
我的首战地是我的家乡——南孙庄乡,踏入家园的那一刻,和以往回家感觉甚是不一样,心绪沉重。疫情的突然骤起,虽然大家对疫情的应对早有准备,也进行过演练,但当它真实的就摆在你的眼前,随时可能触及到你的家人及父老乡亲健康时,那份忧虑、坚定、甚至对病毒些许无奈让我五味杂陈。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人员的封控管理,快速核酸采集,快速筛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南孙庄乡共28个村,2万3千多人口。我们一行20人配合南孙庄乡卫生院完成全部的人员采集。每天中午匆匆吃过午饭,我们就集结队伍迅速出发,从卫生院集合再分别到所负责村庄。记得3月19日全民核酸采集的第一天,接到任务通知比较晚,开始采集时已是晚上6点了,大家在微弱的灯光下靠着以往的经验进行采集,为了看的更清楚、采集部位更准确,经常是半蹲身体、弯着腰、斜着头……像一尊尊艺术雕像一样,然后又像筛金掏宝一样进行标本采集。
“南孙庄记忆”
一个都不能少
全员核酸采集十一天的时间了,但任何事情的第一次往往总是记忆深刻,让人难忘。由于第一天核酸采集是紧急接到的通知,准备的仓促忙碌、加之各村人员组织的不是太顺畅。到凌晨12:00大家还没完成采集。因前一天下了雪,导致晚上气温降到了零下6度,我们在点点灯光点缀的夜幕下紧张的忙碌着,大概凌晨一点多南孙庄乡的采集工作终于完成了。大家集合队伍后,发现最早完成任务的两个人被局里派往沙窝新庄去采集。我们是一个团队,一起出来一定要一起回去。于是我们加快油门在导航的引领下找到了两个战友,一起加入战斗。春寒料峭,寒风凛冽,没有一个人抱怨,但是从大家时常揉搓的双手和跺脚的动作中,看出来他们是手和脚冻麻木了。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凌晨4点多,终于完成了沙窝新村的全员核酸采集,一起返回。
“南孙庄记忆”
家的温暖
虽然领导提前通知了我们啥时候回来家里都会有热乎的饭菜,但接近天明了,医院食堂还会有饭菜吗?因为实在是冷和饿,决定去食堂看一下。踏入食堂门口的那一刻,不远处就传来了亲切热情的声音:就等你们回来呢,快点这饭菜热乎着呢…心底一股股暖流油然而生,有种游子回家的感觉,幸福暖遍了全身。
“劳动技校的记忆”
团结一心 迅速反应
3月20日下午6点多,刚刚完成南孙庄乡的采集任务,接到领导紧急通知,因唐山劳动技师学院出现密接,全员封控管理。区医院接到紧急任务,为全校800多名师生进行核酸采集。那时全区还没有阳性病例出现,如此警察看守的封控区域可以算作是比较重点的地方,但大家都很淡定,没有一人犹豫。时间紧、任务重,去医院准备物资后,我们马上赶到学校,对学校老师们进行简单录入培训后,就开始了采集工作。1小时候后,全部完成采集任务。如此迅速有序的完成了采集任务,大家内心也都充满了成就感。无人空旷的操场上摆出各种胜利的POS留下多张照片,来纪念这又一个有意义的夜晚。
“岔河镇记忆”
临危受命
3月22日晚10点多,接到领导通知,由于岔河一村出现了阳性病例,疫情形势严重,让我明天开始带队转战岔河镇。又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的考验。连夜抓紧准备,和上一组带队人员进行工作对接,人员的安排,流程的熟悉等等,等到所有问题安排好后已是凌晨1点多。
从23日开始我就带领25人的队伍开始了7天的抗疫之路。每天我们都提前一个小时起床,有时需要4、5点就起来,然后进行防护着装,我和杨大姐把每一个人的手腕部和腰部需要携带的手消毒液和盛放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的塑料袋用胶带粘好,然后再从头到脚每个人检查一遍:看看N95口罩密闭性是否良好,面部N95口罩、防护服帽子的边缘,及面屏是否无缝衔接,以及脚套和防护服的衔接是否牢靠等等。然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的出发了,每个人脸上都充满着信心与斗志。每次经过丰南镇与岔河镇的那座小桥,就感觉像1950年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一样。也同样相信,病毒再狡猾遇到我们也会像当年拥有先进武器飞机大炮的美国人遇到长枪短炮的志愿军战士一样被打的屁滚尿流,终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岔河镇记忆”
留在岔河一村深浅不一的脚印
因为每天上午我们采集的岔河一村出现过阳性病例,属于封控区。我们25人分成25组,在录入员的带领下逐户敲门去采集标本。他们的足迹遍布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加之严密的防护用品包裹着全身,每个人完成任务回来后都会大汗淋漓,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给人感觉就像从非洲一下子到了南极,让人不觉打着冷颤。
“岔河镇记忆”
谦虚谨慎 迎难而上
因为我们队伍中大多是功能科室的人员,虽然之前医院已经反复做过培训,但很多人是第一次参加核酸采集的实战。历历在目是他们严谨揣摩的劲头:手卫生,穿脱防护用品、采样时消杀与操作流程,医疗垃圾的打包等等,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使我相信一天采集任务完成后,他们就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核酸采集战士。
“岔河镇记忆”
每个人的感动
这25人的队伍里有临近退休56、7岁的老大姐,有初出茅庐不怕虎的00后,有各科室各专业的骨干,有在区医院相关领域独挡一面的主任、副主任。无论何种身份,当我们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我们就是同一个名字:战士。
是英姿飒爽的战士、是无惧无畏的战士、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士……
先后加入过我们队伍的有B超室李怡红主任、杨冬主任;有麻醉科宋晓森主任、徐晓峰主任;有眼科张国立副主任医师(本来在外进修,家乡有疫情后主动申请回来加入战斗),别看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技术精英,但每个人来到这里都是认真学习与请教,有条不紊的干着这些繁琐重复的工作,着实让我敬佩。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我们即将退休的两位大姐:杨桂珍和罗仁修,别看他们胳膊腿没有年轻人灵便,但那份饱满的热情似乎随时都会喷发,那份爱岗敬业,白衣执甲的精神时刻熏染这我们,潜移默化的让我们的内心更坚定、信念更执着。
还有李晋、张春久大哥,张晓鹏、薄化翠妹妹等等,每一个人在日常实践中总结出的各种经验,以及对发现问题的直言不讳的探讨交流让我们的工作流程不断完善,风险点一个个被消灭。
还有其他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穿好防护服英姿飒爽26人的队伍在岔河街头一字排开,那一道靓丽的风景是那么的威武神圣,像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防控一线,书写着时代的华章。
昨天打包封存垃圾时不经意的抬头一撇,看到岔河一村村头的三颗桃花已竞相开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相信春天真的来了。